学生在香港国家安全展览厅参观。新华社发
7月4日,香港青少年登上山东舰,争相在集章点打卡留念。新华社发
儿童在位于三栋屋博物馆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体验舞麒麟。新华社发
【大湾观察】
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香港青少年登上锚泊在维多利亚港的海军山东舰,亲身感受“国之重器”的雄伟风采。他们争相到集章点打卡留念,在甲板上与舰上官兵共同托举起巨幅五星红旗,一起合唱爱国歌曲,场面令人动容。这无不展现出新时代香港青少年心中爱国爱港的浓浓深情。
随着香港开启由治及兴新篇章,香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呈现出结构性的提升趋势。这得益于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深化香港青少年与国家之间的情感联结,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中,引导他们培养国家意识、增进国民身份认同,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不竭动力。
探索创新,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紧密对接国家法律要求,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全力协调各方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积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让青少年从小培养国家意识、增进国民身份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体系改革是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香港特区政府推动香港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教育,引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覆盖更多学科。从2018/2019学年起,中国历史成为香港初中独立必修科,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国家历史。从2021/2022学年起,香港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年级推行公民科课程,让学生对当代中国的国情和“一国两制”方针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2022/2023学年起,香港为所有修读公民科的学生安排一次到内地考察的机会,截至2025年5月,香港累计已有逾13万名高中学生及15000名教师参与高中公民科内地考察团。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确保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加强粤港澳三地教师的联合培训成为提升香港教师爱国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广东省内部分高校的港澳青少年研究中心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定期举办教师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历史文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主题举办讲座和培训。此外,相关部门还组织香港教师到内地参加暑期培训,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等,亲身体验祖国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成就,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数字技术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鲜活可感。Z世代(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作为成长于数字时代的群体,对互动性、趣味性内容有着天然的兴趣。比如,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数字故宫香港专版”,青少年可以360度全方位观察故宫文物的细节,贴近香港青少年的粤语解说,会详细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让青少年在观赏文物的同时,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
实践参与,以切身行动强化民族认同
以实践参与、亲身体验的方式,通过“具象化认知—情感共鸣—群体联结—行动转化”的路径,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让民族认同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构建”,最终为个体成长注入精神动力,为民族复兴凝聚深层共识。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基因,为香港与湾区内地城市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天然的基础。近年推出的大湾区研学路线,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香港青少年赴内地研学游热度不断提升。如“历史文化之旅”,带领青少年参观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的祖庙、中山的孙中山故居等历史文化景点,了解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科技创新之旅”,组织青少年参观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珠海横琴科学城等,感受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这些不同的教育基地和文化地标,为香港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教育资源。
香港一些学校、社区、社团还联合北京大学等内地高校,通过培训“青年外交家”等项目,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动画等新媒体内容,以香港青少年的视角向世界展示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以“我眼中的大湾区”“粤韵青年说”“粤来粤有趣”等为主题的短视频作品创作,对内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成就,展示了香港青少年对大湾区建设的认识和对国家的热爱,取得良好实践效果。
职业发展是香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一些香港高校与内地企业合作,开展“大湾区实习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香港学生到内地企业进行为期数月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香港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亲身感受内地的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进步,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创新创业平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创新项目。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在这里与内地青年共同创业,分享创意和经验,拓展人脉资源,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一些香港青年在梦工场的支持下,成功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在大湾区取得了商业成功,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国家使命意识,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发展建设者的角色和使命。
增进共鸣,构建香港特色的国家叙事体系
基于香港独特历史脉络、社会文化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让香港青少年在“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的叙事中串联“香港故事”与“中国故事”,能够增强身份认同的“亲和力”,强化历史联系的“厚重感”,爱国情怀便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共鸣”。构建香港特色的国家叙事体系可从以下多方面着力:
挖掘香港与内地的共同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符号创新是构建香港特色国家叙事体系的重要手段。以李小龙和金庸为代表的文化IP在香港乃至全球仍具有广泛影响力,开发国潮动画《龙的传人》,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推出4K修复版《射雕英雄传》,引导青少年更加清晰地感受金庸在他这部作品中所传达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这些都是加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尝试。
推动香港本土文化与国家叙事相结合。比如,将香港本地渔村文化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融合,让香港青少年从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研究香港渔村的发展历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香港渔业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香港与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这种叙事方式既凸显了香港的独特价值,又强化了国家整体意识,让国家认同在“文化共情”中夯实“地域情”与“家国爱”的共生根基。
实现传统节日活化与非遗传承并重。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传统节日活化是增强香港青少年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比如,近年连续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春节晚会,不仅是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的缩影,也传递出人文湾区、共同家园的温暖情怀。青少年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国家民族的认同。粤剧、醒狮、剪纸等非遗技艺,是岭南文化的独特标识。通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如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非遗展览等,香港青少年能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制作,感受非遗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香港青少年民族自豪感,事关香港长治久安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任务。相信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创新,一定会进一步增强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厚植家国情怀,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随着“一国两制”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香港青少年也必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逐梦舞台。
(作者:程华,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
亿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炒股配资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